在钢铁冶金生产过程中,连铸坯的表面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轧制工序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近年来,随着对钢材纯净度与表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C22R这类欧标优质碳素结构钢在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生产中,C22R钢种在连铸过程中频繁出现表面纵裂缺陷,严重制约了成材率与生产效率。此类裂纹通常沿拉坯方向呈线状分布,多出现在铸坯角部或宽面中心区域,深度可达数毫米,部分裂纹在后续轧制中无法焊合,最终导致废品。
纵裂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冶金、传热、力学及工艺控制等多个方面。首先,钢液在结晶器内的凝固初始阶段是关键环节。C22R钢的碳含量约为0.18%~0.24%,属于包晶钢范畴。在凝固初期,δ铁素体向γ奥氏体发生包晶反应,伴随体积收缩,导致坯壳在结晶器内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若此时冷却强度不均,或保护渣润滑性能不佳,坯壳与铜板之间摩擦力增大,极易在凝固前沿形成微裂纹。特别是在角部区域,二维散热导致温度梯度大,坯壳厚度不均,角部冷却速率过快,形成“冷角”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叠加,为纵裂萌生提供了温床。
其次,保护渣的物化性能对表面裂纹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C22R钢在浇铸过程中,若保护渣黏度过高,润滑能力下降,坯壳与结晶器壁之间摩擦力增大,导致拉坯阻力上升,坯壳在薄弱处被拉裂。反之,若保护渣黏度过低,则渣膜过薄或不连续,热阻减小,冷却强度过高,同样会加剧表面温度波动。此外,保护渣的熔化温度与结晶温度若与钢种凝固特性不匹配,容易在弯月面区域形成“冷隔”或“渣圈”,阻碍钢液均匀补缩,造成局部热流异常,诱发裂纹。
第三,冷却制度的不合理是纵裂频发的重要工艺因素。二次冷却区的水量分布、喷嘴布置及冷却强度控制直接影响铸坯表面温度的均匀性。若冷却水偏斜、喷嘴堵塞或水量过大,会导致铸坯表面局部过冷,形成温度梯度突变,产生热应力裂纹。尤其在拉速波动或拉速提升时,若未及时调整冷却参数,坯壳在出结晶器后的回热过程中,表面温度回升不均,内外部温差扩大,进一步诱发纵裂。此外,扇形段对中不良或辊缝偏差,也会造成机械应力集中,在已有微裂纹基础上扩展为宏观纵裂。
化学成分的波动也不容忽视。C22R钢中碳、锰、硫、磷等元素对凝固行为有显著影响。高碳含量加剧包晶反应程度,增加凝固收缩;锰可部分抵消硫的有害作用,但若锰硫比过低,易形成低熔点硫化物在晶界析出,削弱晶界强度;而磷元素偏析会降低晶界结合力,促进裂纹扩展。此外,钢中气体(如[N]、[O])含量过高,会在凝固过程中析出氮化物或氧化物夹杂,成为裂纹的形核点。
针对上述成因,实际生产中可采取多项综合措施进行控制。首先,优化保护渣配方,选择黏度适中、熔化均匀、润滑性能良好的保护渣,确保弯月面区域形成连续、均匀的渣膜。其次,采用动态二冷配水模型,根据拉速、钢种和铸坯尺寸实时调整冷却强度,避免局部过冷或过热。第三,加强结晶器振动参数的优化,采用高频率、小振幅的非正弦振动,减少振痕深度,降低拉裂风险。同时,确保扇形段对中精度,避免机械应力干扰。此外,通过控制钢水过热度在20~30℃范围,降低凝固过程中的热应力;加强钢水纯净度控制,降低夹杂物含量,提高组织均匀性。
近年来,部分钢厂通过引入电磁搅拌技术,在结晶器或二冷区施加旋转磁场,有效打碎柱状晶,促进等轴晶形成,改善凝固组织,减少偏析与裂纹倾向。同时,结合在线表面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纵裂发生情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实现闭环控制。
综上所述,C22R钢连铸坯表面纵裂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从钢水质量、工艺参数、设备状态及过程控制等多方面入手,实施精细化管理与系统优化,才能有效降低纵裂发生率,提升铸坯表面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入应用,连铸过程裂纹预测与智能调控将成为提升高端钢材质量的重要方向。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