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连铸坯表面纵裂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极大的缺陷,尤其在生产高碳钢或合金钢时更为突出。C22R作为一种典型的欧标碳素结构钢,因其良好的强度与韧性平衡,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及建筑钢结构等领域。然而,在C22R钢的连铸过程中,铸坯表面常出现沿拉坯方向延伸的纵向裂纹,严重时甚至贯穿整个铸坯长度,不仅影响表面质量,还可能导致后续轧制过程中产生折叠、裂纹扩展等问题,造成产品报废或降级。因此,系统分析纵裂成因并制定有效对策,成为保障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的关键。
纵裂的产生与钢液凝固过程中的热应力、组织应力及机械应力密切相关。在C22R钢的连铸过程中,碳含量约为0.20%~0.25%,属于亚共析钢范畴。其凝固温度区间相对较宽,初生坯壳在结晶器内快速冷却时,若冷却强度不均或拉速波动,极易导致坯壳厚度不一致,进而在后续冷却过程中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时,便会在表面薄弱区域形成纵向裂纹。此外,C22R钢中含有一定量的锰、硅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凝固过程中可能偏析,导致局部区域塑性下降,进一步加剧裂纹敏感性。
结晶器冷却制度是影响纵裂的首要因素。若结晶器冷却水流量过大或分布不均,会导致坯壳表面温度梯度过大,产生较大的热应力。特别是角部区域,由于“角部效应”,冷却速度远高于中部,形成“冷角”,导致角部过早收缩,与中部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在角部或靠近角部的区域萌生纵裂。因此,优化结晶器冷却参数至关重要。实践表明,采用弱冷制度,即降低二冷区前段的冷却强度,适当延长坯壳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有助于降低热应力,提高坯壳均匀性。同时,通过调整足辊区对弧精度,减少机械挤压,可有效避免因局部变形引发的裂纹。
其次,保护渣的理化性能对纵裂控制具有直接影响。C22R钢在浇注过程中,若保护渣黏度过高或熔化温度不匹配,会导致渣膜分布不均,润滑不良,增大坯壳与结晶器铜板间的摩擦力,从而在拉坯过程中对坯壳施加额外剪切应力。此外,渣膜过薄或不连续时,局部传热加剧,形成热点,进一步恶化表面质量。因此,应选择低黏度、低熔化温度、良好润滑性能的保护渣,并确保其碱度与钢种匹配。通过优化保护渣成分,如适当提高CaO/SiO₂比、添加Li₂O或BaO等助熔剂,可改善渣膜均匀性和润滑效果,显著降低纵裂发生率。
拉速的稳定性同样不可忽视。拉速波动会直接导致液面波动,破坏保护渣的均匀流入,造成局部润滑不良或冷却不均。尤其在换包或浇注末期,拉速调整频繁,极易诱发纵裂。因此,应尽量保持恒速浇注,避免频繁提速或降速。同时,采用液面自动控制(LAC)系统,结合高精度传感器与快速响应执行机构,可将液面波动控制在±1mm以内,有效减少因液面波动引发的裂纹。
此外,钢水洁净度和成分控制也是预防纵裂的重要环节。C22R钢中若夹杂物含量过高,尤其是Al₂O₃等硬质夹杂物,可能在凝固前沿聚集,形成局部薄弱区,成为裂纹源。因此,需加强精炼工艺控制,如采用LF炉深脱硫、RH真空处理降低气体含量,并优化钙处理工艺,促使夹杂物变性上浮。同时,严格控制钢水过热度,一般控制在20~30℃为宜,避免因过热度过高导致柱状晶过度发展,增加裂纹倾向。
在设备维护方面,结晶器铜板的磨损、变形或镀层脱落会破坏热传导均匀性,导致局部冷却异常。因此,应定期检测铜板表面状态,及时更换或修复,确保其几何精度与导热性能。同时,对二冷喷嘴进行定期清理与校准,保证喷淋均匀,避免局部过冷或冷却不足。
综上所述,C22R钢连铸坯表面纵裂的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工艺、设备、材料等多方面协同优化。通过优化结晶器冷却制度、合理选择保护渣、稳定拉速、提升钢水洁净度以及加强设备维护,可显著降低纵裂发生率,提升铸坯表面质量与成材率。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如采用红外热成像、声发射检测等手段实时监控铸坯表面状态,将进一步提升纵裂预警与响应能力,为高质量连铸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