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山、冶金、煤炭、化工及建材等行业中,筛分设备作为物料分级与分离的核心装置,其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生产线的整体性能。振动筛作为最常用的筛分设备之一,其筛板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传统金属筛板虽然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但在长期运行中易发生磨损、腐蚀,且噪音大、能耗高。近年来,聚氨酯材料因其优异的耐磨性、抗冲击性、自清洁能力和低噪音特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振动筛筛板制造中。然而,聚氨酯筛板的实际耐磨性能在不同工况下表现差异显著,因此开展系统的耐磨实验,评估其在模拟真实工况下的磨损规律,对优化材料配方、提升筛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系统评估聚氨酯筛板的耐磨性能,实验选取了三种不同硬度的聚氨酯材料(邵氏硬度分别为80A、85A和90A),在相同结构尺寸(孔径20mm,厚度25mm)的条件下制成筛板试样。实验平台采用标准直线振动筛,振动频率设定为1450 rpm,振幅控制在4.5mm,模拟中细粒度物料的连续筛分过程。实验物料选用粒度分布为5–15mm的石英砂,其莫氏硬度为7,具有较高的磨蚀性,可有效激发筛板材料的磨损机制。物料流量通过给料机精确控制,保持在每小时2.5吨,连续运行周期为120小时,每24小时停机取样测量一次磨损量。
磨损量的测量采用三维表面形貌仪与电子天平结合的方式。每次停机后,从筛板中心区域选取三个代表性测点,测量其表面轮廓变化,计算平均磨损深度。同时,使用精度为0.01g的分析天平称量试样前后质量,计算质量损失率。实验数据显示,80A硬度聚氨酯筛板在前24小时内磨损速率最高,平均磨损深度达0.38mm,质量损失率为0.72%;随着运行时间延长,磨损速率逐渐减缓,120小时后累计磨损深度为1.41mm,质量损失率为2.63%。相比之下,85A硬度试样在相同周期内磨损深度为1.12mm,质量损失率为1.98%,表现出更优的耐磨性。而90A硬度试样磨损深度最低,仅为0.94mm,质量损失率1.65%,但其脆性增加,在振动冲击下出现了局部微裂纹,影响长期稳定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聚氨酯筛板的磨损机制主要包括磨粒磨损、疲劳剥落和粘着磨损三种形式。在实验初期,物料颗粒对筛板表面产生强烈冲击与刮擦,导致表面材料被切削去除,属于典型的磨粒磨损;随着运行时间延长,筛板在周期性振动应力作用下,表层材料内部产生微裂纹,并在交变应力下扩展,最终导致局部剥落,即疲劳磨损;此外,在高温与摩擦热作用下,部分物料与聚氨酯表面发生轻微粘附,形成粘着磨损,进一步加剧材料损失。值得注意的是,80A材料因硬度较低,表面更易被颗粒嵌入,形成“犁沟效应”,加速磨损;而90A材料虽硬度高,但韧性不足,在冲击载荷下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裂纹萌生。
环境因素对耐磨性能也产生显著影响。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从15℃升至35℃时,聚氨酯材料的弹性模量下降约12%,导致其抗变形能力减弱,磨损率上升约18%。此外,物料含水率超过5%时,筛板表面易形成水膜,降低摩擦系数,短期磨损略有下降,但长期运行后水分子渗入材料内部,引发溶胀与水解反应,反而加速材料老化。
基于实验结果,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中粗粒度、高冲击负荷的筛分工况,优先选用85A硬度的聚氨酯筛板,其在耐磨性与韧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对于细粒度、低冲击工况,可考虑90A材料以提升使用寿命;而80A材料更适合用于对噪音控制要求较高的场景,但需缩短维护周期。此外,优化筛板结构设计,如增加加强筋、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可进一步提升其抗疲劳性能。
该实验为聚氨酯筛板在工业应用中的选型与维护提供了数据支持,也揭示了材料硬度、环境条件与磨损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动态载荷模拟、加速老化实验及微观结构分析,以更全面评估聚氨酯筛板在复杂工况下的服役性能,推动筛分技术的绿色高效发展。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3426.html
上一篇
振动筛电机支架新防振结构
下一篇
振动筛落料点衬板耐磨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