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钛合金因其高比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青睐。其中,TC4钛合金(Ti-6Al-4V)作为应用最广泛的α+β双相钛合金,已成为关键结构件的首选材料。然而,TC4钛合金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发生氧化和吸气,尤其是在高温下对氧、氮、氢等气体元素极为敏感,这直接导致焊接接头出现气孔、脆化和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众多焊接方法中,激光焊接因其能量密度高、热影响区小、焊接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TC4钛合金的精密连接。但即便如此,气孔仍是激光焊接中最常见且难以完全避免的缺陷之一,而保护气体的选择与使用方式,正是影响气孔率的关键因素。
气孔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冶金型气孔和工艺型气孔。冶金型气孔主要源于熔池中残留的氢、氧等气体在凝固过程中未能及时逸出;而工艺型气孔则与焊接过程中的匙孔(keyhole)稳定性、熔池流动行为以及气体卷入密切相关。在激光焊接中,由于匙孔的形成与坍塌过程极为迅速,若保护不当,外部空气极易被卷入熔池,导致氮气、氧气与钛发生反应,生成TiO₂、TiN等高熔点夹杂物,阻碍气体逸出,最终形成气孔。此外,钛合金在高温下氢溶解度显著增加,若原材料或环境湿度较高,氢在熔池中溶解后,在冷却过程中析出,也可能形成氢致气孔。
保护气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屏障”与“净化”的双重角色。首先,保护气体必须在激光作用区域形成稳定、致密的气幕,防止空气侵入熔池。其次,保护气体本身应具备化学惰性,不与高温钛发生反应。目前,工业上常用的保护气体主要包括纯氩气(Ar)、纯氦气(He)以及氩-氦混合气体。纯氩气成本低、电离电位适中,易于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屏蔽,但其热导率较低,导致熔池冷却速度慢,气体逸出时间延长,反而可能增加气孔率。相比之下,氦气热导率高,能有效抑制等离子体的形成,提升激光能量吸收效率,使匙孔更稳定,减少气体卷入。同时,氦气的低密度有助于熔池上浮气体快速排出,降低气孔倾向。然而,氦气成本较高,且电离电位高,易导致电弧不稳定,需配合高功率激光使用。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采用氩-氦混合气体(如Ar+20%He或Ar+30%He)可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取得良好平衡。混合气体既保留了氩气的稳定性,又引入了氦气的高热导率和低密度特性,显著改善了熔池流动与气体逸出条件。例如,在某项针对TC4钛合金薄板对接焊的研究中,使用纯氩气时气孔率高达4.7%,而采用Ar+30%He混合气体后,气孔率降至1.2%以下。此外,保护气体的流量、喷嘴结构、吹送角度及距离也对气孔控制至关重要。过低的流量无法有效隔绝空气,而过高的流量则可能扰动熔池,甚至将保护气体卷入熔池形成气泡。通常,推荐气体流量控制在15~25 L/min之间,喷嘴距离焊缝表面10~15 mm,采用侧吹或同轴吹送方式,确保覆盖整个焊接区域。
除了气体类型与参数外,保护系统的密封性也不容忽视。在深熔焊或高功率焊接中,背面保护同样重要。许多研究指出,仅正面保护不足以保证焊缝质量,背面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如通入氩气或氩-氦混合气)可进一步降低气孔率。此外,焊前对母材进行严格的表面清理,去除氧化膜、油污和水分,也是减少气孔的前提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保护气体的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等工艺参数相互耦合。例如,在高速焊接时,熔池存在时间短,气体更难逸出,此时更需依赖高效保护气体系统。因此,优化保护气体方案必须结合整体工艺设计,进行系统匹配。
综上所述,TC4钛合金激光焊接中气孔的控制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而保护气体的选择与使用是其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合理选用气体类型、优化气体参数、完善保护系统设计,并结合焊前处理与工艺调控,可显著降低气孔率,提升焊接接头的致密性与力学性能,为高端制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智能焊接与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保护气体的动态调控有望实现闭环控制,进一步推动钛合金焊接质量的提升。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