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成型工艺中,模具材料长期承受周期性热应力与机械应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发生表面裂纹,即热疲劳龟裂。这种失效形式在压铸、热锻、注塑等高温加工领域尤为常见,严重制约模具寿命与生产效率。SKD61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合金热作模具钢,因其优异的淬透性、高温强度、抗回火稳定性和良好的韧性,被广泛应用于铝合金、镁合金及铜合金的热加工模具制造。然而,即便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SKD61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仍难以避免热疲劳龟裂的发生。其裂纹的形成与扩展过程,涉及材料微观结构演变、热应力分布、氧化行为及循环塑性累积等多重机制。
热疲劳龟裂的本质是材料在反复加热与冷却过程中,因热膨胀系数与导热性能不匹配,在模具表面与内部产生交变热应力。当温度变化速率较快时,模具表层迅速升温膨胀,而心部仍保持较低温度,导致表层受压应力;冷却阶段则相反,表层收缩受阻,转为受拉应力。这种周期性拉压应力循环,在模具表面形成局部塑性应变累积。SKD61虽具有较高的热疲劳抗力,但其碳化物分布、晶界强度及残余应力状态对裂纹萌生具有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当模具工作温度在300–600℃之间反复波动时,表层金属经历热循环塑性变形,位错在晶界和碳化物界面处聚集,形成微孔洞和微裂纹。这些初始缺陷在后续热循环中不断扩展,最终形成宏观可见的网状或放射状龟裂。
裂纹的萌生位置通常位于模具表面应力集中区域,如圆角、凹槽、浇口附近或冷却水道边缘。这些区域不仅几何形状突变导致应力集中,而且冷却不均进一步加剧温度梯度。此外,模具表面在高温下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层。SKD61中的Cr、Mo、V等合金元素虽能形成致密氧化膜,但在热循环下,氧化层反复生成与剥落,形成“氧化-剥落-再氧化”的循环过程。氧化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热膨胀差异,导致界面处产生附加应力,加速微裂纹的萌生。同时,氧化层剥落后,新鲜金属暴露于高温环境,进一步加剧局部塑性损伤。
从微观组织演变角度看,SKD61在热循环过程中会发生回火软化与二次硬化现象。初始淬火+高温回火处理使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分布有细小弥散的碳化物。但在长期热循环下,碳化物粗化、聚集,特别是M₂₃C₆和MC型碳化物在晶界析出,削弱晶界强度,为裂纹沿晶扩展提供通道。同时,热循环促使位错重排,形成亚晶结构,局部区域出现再结晶倾向。这些组织变化导致材料局部软化,塑性变形更易集中于特定区域,形成“软区”,成为裂纹扩展的优先路径。
裂纹扩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萌生、稳态扩展与失稳断裂。在初期阶段,裂纹长度小于100微米,主要受局部应力集中和氧化行为控制,扩展速率缓慢。进入稳态阶段后,裂纹沿晶界或碳化物界面逐步延伸,扩展速率与热循环次数呈线性关系,符合Paris公式描述的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当裂纹深度达到临界尺寸(通常为1–2 mm),应力强度因子超过材料的断裂韧性,裂纹迅速失稳扩展,导致模具表面剥落或整体失效。
为延缓热疲劳龟裂,工程实践中常采用表面处理技术,如等离子氮化、PVD涂层(如TiAlN、CrN)或激光熔覆,以提高表面硬度、抗氧化性与热疲劳抗力。同时,优化模具结构设计,减少应力集中,合理布置冷却系统,降低温度梯度,也是有效手段。此外,控制热循环频率与升温/冷却速率,避免剧烈温度波动,可显著降低热应力幅值。材料方面,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如深冷处理、多次回火)细化组织、消除残余应力,或采用新型合金设计(如添加稀土元素细化晶粒),可进一步提升SKD61的热疲劳性能。
综上所述,SKD61模具钢的热疲劳龟裂是热-力-氧化-组织演变多因素耦合的结果。理解其机理不仅有助于预测模具寿命,也为材料优化与工艺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原位观测热疲劳过程、多尺度建模与智能寿命预测,以推动热作模具向更高可靠性与更长服役周期发展。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