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梁结构中,Q345qD钢因其高强度、良好的焊接性能和优异的低温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钢桥的主梁、桥面板及关键连接节点。随着桥梁服役年限的增加和交通荷载的持续作用,焊缝区域成为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对焊缝进行高效、精准的无损检测,是保障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相控阵超声检测(PAUT)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多角度扫描和成像能力,逐渐取代传统超声检测,成为桥梁钢焊缝检测的主流方法。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Q345qD桥梁钢焊缝的PAUT检测中常出现各类伪影,严重干扰缺陷的识别与评定,甚至导致误判或漏检。
伪影的产生主要源于材料特性、焊接工艺和检测参数之间的复杂耦合作用。Q345qD钢属于低合金高强度钢,其微观组织以铁素体-珠光体为主,但在焊接热循环影响下,热影响区(HAZ)可能出现晶粒粗化、贝氏体或马氏体相变,导致声速分布不均。这种材料内部声学特性的非均匀性,会引发声束偏转、折射和散射,从而在相控阵成像中形成“虚假信号”,表现为位置偏移、形状畸变或强度异常。例如,在焊缝根部附近,因HAZ组织变化,声束传播路径发生偏移,可能将正常结构界面误识别为未焊透缺陷。
焊接工艺参数同样对伪影形成具有显著影响。Q345qD钢常采用埋弧焊或气体保护焊,若坡口加工精度不足、装配间隙不均或焊接速度过快,易导致焊缝成形不规则,如焊瘤、咬边或根部未融合。这些几何特征在PAUT检测中会形成强烈的界面反射,尤其在斜入射模式下,反射信号与真实缺陷信号在时域和空间上高度重叠,难以区分。更复杂的是,多层多道焊的层间未熔合或夹渣,若与焊缝余高或焊趾轮廓接近,其回波可能被“掩盖”于结构噪声中,或因声束覆盖不全而被误判为伪影。
检测参数的设定不当是伪影产生的另一关键因素。相控阵检测依赖于声束的聚焦、偏转和扫查路径规划。若探头频率选择过低(如2.5MHz以下),虽然穿透能力强,但分辨率下降,易将微小夹渣或气孔信号“融合”为单一高幅回波,造成“簇状伪影”;而频率过高(如10MHz以上),则易受表面粗糙度和耦合波动影响,产生“振铃”或“拖尾”现象。此外,聚焦深度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近表面或远场区域声能不足,出现“盲区伪影”;扫查步距过大则可能遗漏微小缺陷,或使连续缺陷被“离散化”,形成“断裂伪影”。
为有效识别与抑制伪影,需建立系统化的应对策略。首先,应在检测前对焊缝区域进行金相分析和声速测量,获取材料声学参数,用于修正声束传播模型。其次,采用多模式成像技术,如全聚焦法(TFM),通过全矩阵采集与逐点重构,提升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显著降低因声束畸变导致的伪影。实践表明,在Q345qD焊缝检测中,TFM模式对根部未焊透和层间未熔合的识别准确率可提升30%以上。
此外,结合TOFD(衍射时差法)与PAUT的复合检测技术,可实现对缺陷深度和高度的精确测量,有效区分真实缺陷与几何反射伪影。例如,TOFD对裂纹尖端的衍射信号具有高度敏感性,而PAUT则擅长定位和成像,二者互补可显著提高检测可靠性。同时,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A扫、B扫和C扫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可实现伪影的自动识别与剔除。已有研究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图像识别模型在复杂焊缝PAUT图像中,对伪影的识别准确率可达85%以上。
最后,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至关重要。应加强操作人员对材料特性、焊接工艺和成像原理的理解,通过典型伪影案例库进行培训,提升对异常信号的判读能力。同时,制定标准化检测流程,包括探头选择、耦合控制、扫查路径规划和数据复核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引入的误差。
综上所述,Q345qD桥梁钢焊缝相控阵检测中的伪影问题,是材料、工艺、参数与算法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唯有通过技术优化、方法融合与人员培训的综合手段,才能实现检测结果的精准与可靠,为桥梁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坚实支撑。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