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冶金领域,氢冶金作为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关键路径,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其中,氢直接还原铁(Hydrogen-based Direct Reduced Iron, H2DRI)技术因其在还原过程中以氢气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大幅降低CO₂排放而备受关注。然而,尽管该技术在环保方面优势显著,其在原料适应性、产品纯净度及关键杂质控制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磷(P)作为影响钢材韧性和加工性能的有害元素,其含量的精确控制成为制约H2DRI技术大规模推广的核心瓶颈之一。
磷在铁矿石中主要以磷酸盐或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如磷灰石(Ca₅(PO₄)₃F)或铁磷矿物。在传统高炉-转炉流程中,磷的脱除主要依赖炉渣碱度调控,通过高碱度渣将磷固定于渣相。然而,H2DRI工艺在还原温度通常为700–900℃,远低于高炉的1400℃以上,且无熔渣相形成,导致传统脱磷机制难以适用。因此,磷在还原过程中基本不被去除,反而因铁相富集而浓度升高,造成最终产品——直接还原铁(DRI)中磷含量超标,无法满足高端钢材生产要求。
为有效控制H2DRI产品中磷含量,需从原料预处理、还原过程调控和后续精炼三个环节协同优化。首先,在原料选择阶段,应优先采用低磷铁矿石,如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粉矿或巴西的卡拉加斯矿,其原生磷含量可控制在0.05%以下。对于高磷矿,则需引入预处理技术,如选择性破碎-磁选、浮选脱磷或化学浸出。其中,酸浸法(如稀硫酸或盐酸处理)可溶解磷酸盐矿物,实现磷的选择性去除。实验表明,在pH=1–2、温度60–80℃条件下,处理时间2–4小时,可使矿石磷含量降低30%–60%,同时铁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进入还原阶段,尽管低温环境限制了磷的挥发或化学迁移,但通过调控还原气氛与动力学条件,仍可实现一定程度的磷分布调控。研究表明,氢气还原过程中,铁氧化物被逐步还原为金属铁,形成海绵铁结构。在此过程中,若引入微量的氧化性气体(如CO₂或H₂O),可在局部形成弱氧化环境,促使磷以P₂O₅形式部分挥发或与钙、镁等元素形成磷酸盐前驱体,为后续精炼创造脱磷条件。例如,在还原后期通入0.5%–1.0%的H₂O蒸气,可促进磷向表面迁移,提高其在后续渣金界面反应中的去除效率。
此外,还原温度与停留时间也需精准控制。温度过高(>950℃)可能导致海绵铁烧结致密化,阻碍磷的扩散;而温度过低则还原速率慢,影响产能。理想还原区间为800–850℃,配合适当的气体流速与料层透气性,可维持多孔结构,增强磷的界面迁移能力。同时,延长还原时间虽有助于提高金属化率,但可能加剧磷的富集,因此需通过在线监测金属化率与磷分布,动态调整工艺参数。
在DRI出炉后,若磷含量仍偏高,可结合后续精炼环节进行深度脱磷。一种可行方案是将DRI直接热装进入电弧炉(EAF),并采用高碱度渣(CaO/SiO₂ > 3)配合氧化性气氛,在高温(>1550℃)下实现磷的氧化与渣相固定。此时,磷以P₂O₅形式进入渣相,与CaO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Ca₃(PO₄)₂)。为提升脱磷效率,可添加萤石(CaF₂)降低渣黏度,或引入氧化铁皮(FeO)提高渣中FeO含量,促进磷的氧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环节需形成闭环控制体系。通过在线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XRF)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实时监测矿石与DRI中的磷含量,结合智能算法优化工艺参数,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磷含量动态管理。例如,某示范项目通过建立磷含量预测模型,将DRI磷含量稳定控制在0.015%以下,满足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钢材的原料标准。
综上所述,H2DRI工艺中的磷含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传统冶金思维,融合多阶段协同策略。随着氢冶金技术的成熟与智能化控制手段的完善,低磷、高纯DRI的大规模生产将成为现实,为绿色钢铁工业提供坚实支撑。未来,进一步优化脱磷效率、降低能耗与成本,将是推动该技术全面产业化的关键方向。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