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船舶制造中,结构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船舶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DH36船板钢作为一种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广泛应用于船体、甲板、舱壁等关键承力部位。其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Z向(厚度方向)性能,对抵抗层状撕裂、提升结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DH36船板钢在Z向拉伸、Z向断面收缩率等方面常出现性能不达标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高应力区域的使用。深入分析发现,非金属夹杂物的类型、形态、分布及含量是影响其Z向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来源于炼钢过程中的脱氧产物、炉渣卷入、耐火材料侵蚀以及合金元素的氧化等。在钢液凝固过程中,这些夹杂物难以完全上浮去除,最终以固态形式残留在钢坯中。根据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非金属夹杂物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和氮化物等几大类。其中,氧化物夹杂(如Al₂O₃、SiO₂)通常呈硬质颗粒状,在热加工过程中不易变形,容易在钢板厚度方向形成链状或带状分布,成为裂纹萌生的起点。而硫化物(如MnS)在高温下具有一定的塑性,在轧制过程中沿轧向延伸成条带状,显著降低钢材的Z向塑性。
带状硫化物夹杂是影响DH36船板钢Z向性能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连铸坯凝固过程中,由于冷却速率不均和偏析现象,硫化物在柱状晶区富集,并在后续轧制中沿轧制方向被拉长,形成连续或半连续的条带结构。这些条带在钢板厚度方向上构成弱结合界面,当受到Z向应力时,极易在条带与基体交界处产生微裂纹,并迅速扩展,导致层状撕裂。研究表明,当MnS条带厚度超过2μm、长度超过50μm时,Z向断面收缩率可下降30%以上。
此外,高熔点氧化物夹杂(如Al₂O₃簇群)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这类夹杂物在钢中呈簇状分布,尺寸较大(可达数十微米),在轧制过程中几乎不变形,形成应力集中点。在Z向拉伸试验中,这些簇群周围常出现“人字纹”或“星形裂纹”,直接导致试样的早期断裂。尤其当Al₂O₃与CaO-Al₂O₃系复合夹杂共存时,其界面结合强度更低,进一步加剧了Z向性能的劣化。
为改善DH36船板钢的Z向性能,必须从炼钢工艺源头控制非金属夹杂物的生成与分布。首先,应优化脱氧制度,采用复合脱氧剂(如Si-Mn-Al)替代单一铝脱氧,以减少Al₂O₃的生成量,并通过钙处理(Ca-Si线喂入)对夹杂物进行改性,使高熔点Al₂O₃转变为低熔点钙铝酸盐(如12CaO·7Al₂O₃),在钢液中更易上浮去除。其次,控制钢中硫含量至0.005%以下,并配合钙处理使MnS转化为球状CaS或CaS-MnS复合夹杂,避免其条带化。此外,采用电磁搅拌、轻压下等连铸技术,可有效减轻中心偏析,减少夹杂物的带状聚集。
轧制工艺同样对Z向性能有显著影响。采用控轧控冷(TMCP)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再结晶区与未再结晶区的轧制参数,细化晶粒组织,提升基体强度与韧性。同时,适当增加道次压下率,有助于打碎夹杂物条带,改善其分布均匀性。研究表明,当累计压下率超过85%时,MnS条带被有效破碎,Z向断面收缩率可提升至25%以上,满足船舶规范(如CCS、DNV等)对Z向性能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洁净钢冶炼技术的发展,炉外精炼(如LF、RH)、中间包冶金优化、保护浇注等措施的广泛应用,DH36船板钢中夹杂物总量显著降低,形态控制更加精准。部分先进钢厂已实现夹杂物面积率低于0.05%,Z向性能合格率超过95%。此外,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镜-能谱联用(SEM-EDS)等现代分析手段,可对夹杂物进行三维重构与应力模拟,为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是提升DH36船板钢Z向性能的核心路径。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夹杂物在线监测与预测模型将逐步建立,实现从“被动控制”向“主动调控”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船舶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将推动我国高端船舶用钢的自主化与国际化进程。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