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钢铁冶金工艺中,连铸技术作为连接炼钢与轧钢的关键环节,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钢材的质量与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CSP)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铸坯表面质量、内部组织均匀性以及生产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电磁制动技术(Electromagnetic Brake, 简称EMBr)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调控手段,被广泛应用于CSP薄板坯连铸过程中,以优化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行为,抑制卷渣、减少偏析、改善振痕,从而提升铸坯整体质量。
电磁制动器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利用电磁力对高速流动的钢液进行制动与调控。在CSP薄板坯连铸中,由于拉速较高(通常可达4~6 m/min),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剧烈,容易形成双回流结构,导致弯月面波动加剧、保护渣卷入以及凝固前沿的不均匀生长。电磁制动器的引入,正是为了在不对设备结构进行重大改动的前提下,通过磁场与钢液中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与流动方向相反的洛伦兹力,从而实现对流场的有效控制。
磁场的分布特性是决定电磁制动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在CSP工艺中,电磁制动器通常安装在结晶器宽面铜板外侧,其磁场在钢液内部呈非均匀分布。理想情况下,磁场应沿铸坯厚度方向呈对称分布,并在宽度方向上保持均匀,以确保作用于钢液的电磁力在空间上具有对称性和可控性。然而,实际工况中,由于电磁线圈结构、冷却系统设计、铜板材料导磁性以及钢液电导率等因素的影响,磁场分布往往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和边缘效应。
研究表明,电磁制动器产生的磁场在中心区域强度较高,向两侧边缘逐渐衰减。这种衰减主要源于磁路的不完整性以及边缘漏磁现象。特别是在铸坯窄面附近,磁场强度可下降至中心区域的30%~50%,导致该区域电磁制动效果减弱,钢液流动控制能力下降。此外,由于CSP结晶器宽厚比较小,钢液流动空间受限,磁场在厚度方向的穿透深度也直接影响制动效果。若磁场穿透不足,则无法有效作用于结晶器下部区域,难以抑制下回流;若磁场过强或穿透过深,则可能引起中心区域过度制动,反而导致中心偏析或夹杂物聚集。
为优化磁场分布,研究人员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电磁制动器的磁场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建立三维瞬态电磁-流体耦合模型,可以精确模拟不同线圈排布方式、电流强度、频率以及铜板厚度等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双线圈对称布置并结合磁屏蔽结构,可有效提升磁场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同时,适当提高电流频率(如从50 Hz提升至100~200 Hz)可增强集肤效应,使磁场更集中于钢液表面区域,从而增强对弯月面流动的调控能力,抑制表面波动。
此外,磁场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钢液电导率变化的动态影响。随着钢液温度波动、合金成分差异以及凝固过程的进行,其电导率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感应电流的分布与洛伦兹力的生成。因此,现代电磁制动系统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在线监测钢液温度、拉速等参数,动态调节电磁制动器的电流强度与频率,实现磁场分布的自适应控制。
在实际生产中,优化后的磁场分布显著改善了铸坯质量。例如,在某CSP生产线中,通过调整电磁制动器线圈结构并引入频率调制技术,铸坯表面振痕深度平均减少25%,皮下夹杂物数量下降约30%,且中心偏析指数明显改善。同时,由于流动更加稳定,漏钢事故率也显著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电磁制动器的应用还需综合考虑能耗、设备维护成本以及对其他工艺环节(如电磁搅拌)的干扰。未来,随着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型软磁材料的应用,电磁制动器的磁场分布控制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CSP工艺的高质量、高效化生产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总之,电磁制动器的磁场分布不仅关乎其自身性能,更深刻影响着整个连铸过程的稳定性与铸坯的最终质量。在追求高效与高品质并重的现代钢铁工业中,深入理解并优化磁场分布,已成为提升CSP工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路径之一。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