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生产流程中,焦化环节作为连接煤炭与高炉冶炼的关键节点,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后续工序的稳定性与能耗水平。其中,熄焦车作为焦炉出焦后对红焦进行冷却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精度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环保达标以及设备寿命。长期以来,熄焦车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导致红焦未能准确落入熄焦车厢,引发洒焦、冒烟、设备碰撞甚至安全事故。尤其在大型焦炉连续作业场景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焦化厂智能化升级的重要瓶颈。
熄焦车定位不准的原因复杂,涉及机械、电气、控制及环境多个层面。首先,传统定位系统多依赖轨道旁的接近开关或编码尺,其精度受限于安装误差、机械磨损和外部干扰。例如,长期高温、粉尘和振动环境会导致传感器信号漂移,编码器读数失真。其次,车辆驱动系统响应滞后,尤其在启停阶段,变频器与电机之间的动态匹配不足,造成车辆实际位置与设定位置产生偏差。此外,轨道基础沉降、车轮磨损不均等机械因素也会导致车辆在轨道上的实际运行轨迹偏离理论路径,进一步放大定位误差。
为提升定位精度,必须从系统层面进行综合优化。首要任务是引入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定位技术。近年来,激光测距与UWB(超宽带)无线定位技术的成熟为熄焦车定位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在熄焦车前后安装激光扫描仪或UWB标签,在轨道沿线布设固定参考点,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实时位置反馈。相较于传统开关式定位,此类技术具备连续测量能力,能实时捕捉车辆动态,有效克服因惯性滑行、打滑等引起的定位滞后问题。实际应用中,某大型焦化厂在更换为激光+UWB双冗余定位系统后,定位误差由原来的±50mm降低至±8mm,显著提升了落焦精度。
与此同时,控制系统的升级同样关键。传统的PLC控制策略多采用开环或简单闭环控制,对动态扰动响应不足。引入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如模糊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可显著提升车辆运行的平稳性与定位准确性。例如,模糊PID控制能根据车辆当前速度、加速度及位置偏差,动态调整变频器输出,实现“快—慢—停”三段式精准制动。在某焦化厂的改造案例中,采用MPC算法后,熄焦车在接近目标位时自动进入预测减速模式,避免因制动过猛或不足导致的过冲或欠位,停车重复精度达到±5mm以内。
此外,机械结构的优化也不容忽视。对轨道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采用高精度轨道调平技术,可减少因轨道不平引起的车辆晃动和定位偏移。同时,对车轮、减速机、联轴器进行状态监测与预防性维护,避免因机械磨损导致的传动间隙扩大。部分企业还引入主动悬挂系统,通过液压或电磁调节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状态,进一步抑制振动对定位的影响。
在系统集成方面,应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定位数据、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信息集中采集与分析。通过工业物联网(IIoT)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例如,系统可自动识别定位异常模式,提前预警传感器故障或轨道变形,为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熄焦车运行的虚拟模型,用于仿真优化控制参数,缩短调试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定位精度的提升并非孤立工程,需与整个焦化流程协同优化。例如,焦炉推焦计划与熄焦车调度需实现信息联动,避免因出焦节奏突变导致车辆赶位或等待,从而加剧定位难度。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可实现“推焦—熄焦”全流程闭环控制,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实践表明,通过对定位技术、控制算法、机械结构和管理系统的协同优化,熄焦车定位精度可显著提升,不仅减少了红焦洒落和环境污染,还降低了设备维修频率和生产中断风险。更重要的是,高精度定位为焦化厂迈向“无人化、智能化”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5G、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熄焦车将逐步实现自主感知、自主决策与自主纠偏,真正成为智慧焦化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这一系列改进,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现代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