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电力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与电缆的选型及敷设方式密切相关。尤其在高温环境,如冶金车间、发电厂锅炉区域、隧道、地下管廊以及夏季高温地区户外线路等场所,电缆长期处于较高温度条件下运行,若选型不当或敷设方式不合理,极易导致绝缘老化加速、载流量下降、短路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电缆类型并优化敷设方案,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首先,电缆的选型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温度、敷设方式、持续运行温度以及短路耐受能力等因素。在高温环境中,传统聚氯乙烯(PVC)绝缘电缆的长期使用温度一般为70℃,若环境温度超过40℃,其实际载流量将显著下降,绝缘层易发生脆化、开裂,使用寿命大幅缩短。因此,这类环境应优先选用耐热性能更优的电缆类型。例如,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缆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可达90℃,短时过载能力更强,且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强度和耐环境应力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温场所。对于温度更高(如超过100℃)的极端环境,如靠近高温炉体或高温蒸汽管道的区域,可选用硅橡胶绝缘电缆或矿物绝缘电缆(MI电缆)。硅橡胶电缆的耐温等级可达180℃,柔韧性好,适合复杂敷设;而矿物绝缘电缆采用氧化镁作为绝缘材料,铜护套密封,耐火、耐高温性能极佳,可在1000℃火焰中持续供电3小时以上,是高温、防火要求严苛场所的首选。
其次,电缆的载流量修正不可忽视。根据国家标准GB 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电缆的允许载流量需根据环境温度进行修正。例如,一根标称载流量为200A的XLPE电缆,在环境温度为40℃时,其实际载流量约为180A;若环境温度升至50℃,修正后可能仅为150A左右。因此,在高温区域设计电缆截面时,必须进行温度校正,必要时需增大截面积或采用并联敷设方式,以确保实际运行电流不超过允许值,避免过热。
第三,敷设方式直接影响电缆的散热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应尽量避免电缆密集敷设、穿管过密或埋设于密闭空间,这些情况会显著降低散热效率,形成“热积聚”。推荐采用桥架敷设,并保证足够的间距,如多层桥架间垂直距离不小于300mm,水平并列敷设时电缆间距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在高温区域,可采用梯式桥架而非封闭式托盘桥架,以增强空气流通。对于必须穿管的场景,应选用大管径、少弯头的金属导管,并尽量减少穿线数量,必要时采用通风散热措施。此外,电缆在穿越高温热源时,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或采用隔热防护,如加装耐火隔板、隔热套管或设置隔热层,防止热辐射直接作用于电缆。
此外,电缆的固定方式也应适应高温环境。普通塑料扎带在高温下易老化断裂,应采用不锈钢扎带或耐高温尼龙扎带。电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间距应适当减小,防止因热胀冷缩造成机械损伤。对于垂直敷设段,应增设防滑托架,防止电缆因自重下滑。
还需关注电缆接头的处理。接头是电缆线路中最薄弱的环节,高温环境会加速接头处的氧化与老化。应采用压接质量可靠的铜或铜合金端子,并使用热缩或冷缩型终端头,确保密封良好,防止潮气侵入。接头位置应避开高温区域,或设置防护罩,避免直接受热。
最后,应加强运行监测。在高温区域,可安装温度传感器或红外测温装置,实时监控电缆表面温度,及时发现异常发热点。结合智能运维系统,实现故障预警,提升维护效率。
综上所述,高温环境下的电缆选型与敷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能、载流量、散热条件、机械防护与运行监控等多个方面。只有科学选型、合理敷设、规范施工并加强监测,才能确保电缆在高温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与可靠。这不仅关系到设备寿命,更直接影响生产安全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引起设计、施工与运维各方的高度重视。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blog.zztradenet.com/blog/1710.html
上一篇
高温环境电缆新屏蔽改进方
下一篇
高温环境链条润滑技术验证